主页 > 服务项目 > 特色校建设 >

校园文化建设

发布日期:2018-09-17 17:14 |  点击:
政策背景 Policy background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等文件要求,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担当,充分发挥学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各环节。
 
建设意义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on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是职业院校最高层面的建设。职业院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厚重的使命感,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通过营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来促进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风传统、统一的文化认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扩大学生学习的认知领域,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才能,为学生核心职业素养提高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中思远信息科学研究院立足多年职业教育研究经验,深刻了解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精髓,通过专家顶层设计、精准文化定位、专业团队配合,从文化战略MIS系统、文化视觉VIS系统、文化听觉AIS系统、室内外人文环境EIS构建了校园文化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
 
建设思想 Construction insight
 
在服务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实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让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美育质量,努力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建设目标和原则 Building goals and principles

创设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突出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绿化达到绿中求美,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景点设置精心自然,达到平、净、齐、绿、美,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  
服务优势:
中思远拥有一批在校园环境设计领域浸润十年以上的专业设计大师,设计理念先进、科学同时兼具高品位的艺术审美,为学校精心雕琢设计方案。
优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教育环境,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创设健康的舆论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优雅的教学环境、浓厚的学术环境,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塑造学校教书育人、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社会形象。
服务优势:
中思远依托自身雄厚的专家团队实力,从顶层设计层面对职业院校的校园环境给出整体优化方案。
开发隐性教育课程,规范师生行为
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师生言谈举止文明,自尊自律自强,养成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校的争先意识、教师的敬业意识、学生的文明意识。
服务优势:
中思远专注职业院校发展,在职业学校制度建设、课程及教材开发、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多年研发经验,可针对学校教育特点提供个性化建设方案。

 
建设原则
  • 育人性原则
    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 整体性原则
    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同时,中思远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特色性原则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立足各地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等教育资源,整合多种资源,以点带面,形成“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局面;
     
  • 继承与发展原则
    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特点,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